买二手车难,买到调表车就更难受了。
昨天刚和朋友聊起这事,他前年花12万买了辆"6万公里"的二手车,结果开了不到半年,各种毛病冒出来。后来找专业人士一检测,实际里程早就超过15万了!这种情况我见得太多了。据汽车流通协会统计,国内二手车市场调表率高达30%以上,平均每三台二手车就有一台被动过手脚。
为啥有那么多人调表?道理很简单,钱啊。同一款车,标7万公里比12万公里能多卖两三万,这笔账谁都会算。但吃亏的永远是买家,又不是卖家开着调表车上路。
那咱们普通人怎么才能避开这些"车虫"的陷阱?今天给大家整理了三招实用方法,简单易懂,下次看车就能用上。
看磨损情况是最直观的方法。记住,再怎么调表也改变不了车辆的实际使用痕迹。重点看四个地方:座椅、方向盘、踏板和轮胎。
座椅是重灾区,特别是驾驶位。一般车跑了10万公里以上,座椅边缘必然有明显磨损和下陷。我上周看了辆"3万公里"的福特,结果驾驶座都磨出光了,方向盘皮都快掉了,一看就知道表被动过。
踏板也很能说明问题。刹车踏板的橡胶垫如果磨损严重,很可能已经行驶了大量里程。别听卖家说"前车主脚重",这都是找借口。
轮胎更是暴露真相的好帮手。正常情况下,轮胎使用5-6万公里就得换了。如果卖家告诉你车只跑了4万公里,但轮胎已经换过一次,你就该警惕了。根据J.D.Power数据,80%的调表车都会在售前更换轮胎,就是为了掩盖真实里程。
检查保养记录也是必不可少的一步。正规4S店每次保养都有详细记录,包括日期、里程数和具体项目。
我有个客户去年差点买了辆"调表奥迪",就是通过保养记录识破的。车主说里程7万,但保养记录显示最后一次大保养是在6.8万公里,而且是两年前做的。这两年车难道就开了2000公里?明显不合理。
还有个更简单的方法,就是看保养间隔。大多数车是每5000-7500公里做一次小保养,如果保养记录显示里程间隔异常大或者忽然变小,那就是调表的明显信号。据汽车维修行业协会数据,超过40%的调表车在保养记录上会露出马脚。
除了肉眼观察,现在也有很多技术手段可以辅助检测。
最简单的是用OBD诊断仪,插到车上就能读取发动机控制单元里存储的真实里程。这个小东西在淘宝上一百多块就能买到,实用性很强。我去年帮表弟看车时,就是用它发现一辆"5万公里"的大众实际上已经跑了12万多。
专业点的可以使用车辆历史查询系统,比如"车鉴定"、"查博士"这类APP。输入车架号就能查到车辆的过户记录、保险记录、维修记录等信息,从中能发现里程异常。据我所知,现在有超过60%的二手车买家会使用这类工具做背景调查。
最稳妥的方法是找专业的二手车检测机构,花几百块做个全面检测。他们有更专业的设备,能读取车辆各个电控模块里的数据。即使仪表盘里程被改了,ABS模块、安全气囊模块里的数据往往是改不了的。
买二手车就像谈恋爱,表面功夫做得再好,时间久了总会露出马脚。多长个心眼,认真做功课,才能避免掉进调表车的陷阱。
对了,最后提醒一句:即使用了这些方法,也不能保证100%识别调表车。如果真的不放心,宁可多花点钱买个有品质保证的,也比贪小便宜吃大亏强。毕竟车不只是代步工具,更关系到你和家人的安全。
